欢迎访问陕西时报  今天是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南沙区:百年祠堂“活”起来 带火黄阁古街

作为渔农之始、麒麟之乡,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历史悠久,其中东里村至莲溪村之间是历经800年岁月洗礼的黄阁古街,目前仍存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以及百余年前传承至今的宗祠。在保护和修缮之外,黄阁镇正在积极探索祠堂活化新模式,也许在不久后的某一天,我们能见证这一条两公里古街历史文化与繁华商旅的华丽蜕变。

1 百年祠堂焕新彩,一任麒麟舞

“麟赛杭州麟夺锦,凤翔黄阁凤来仪。”瑞辉麦公祠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门前有这样一副对联,深刻说明了黄阁镇与麒麟的渊源。到了2014年,黄阁镇以打造麒麟文化品牌为突破口,在祠堂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建筑格局不变,采用古今建筑工艺,将瑞辉麦公祠改造成集黄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于一体的传统历史文化综合展示馆。

瑞辉麦公祠是广州唯一一个全面反映麒麟文化发展与变迁历程的展示馆。走进祠堂,横梁下悬挂着黄阁莲溪、大井、东里、大塘四大古村的代表性麒麟,有着龙头、狮身、鹿角、羊蹄、牛尾的传统仁兽形象,色彩各异、精细传神,视觉效果强烈,居高临下显得威武非凡;大厅左右两侧分别是麒麟舞所需兵器、乐器和服饰的展陈介绍,也许每一个踏进此处的人都能够感受到麒麟舞的磅礴气势。

黄阁麒麟舞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阁目前有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4名。据了解,目前黄阁镇瑞辉麦公祠正按计划修缮中。

相传,黄阁麒麟舞起源于清代,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图腾舞蹈,有出洞、寻青、食青、打沙、游花园、献瑞等18个精彩的传统套路。逢年过节、神诞醮会、秋色出游,黄阁乡亲舞起麒麟,寓意迎祥纳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而民间有“麒麟献瑞”之说。

今年正月初一,黄阁镇超过200名“练家子”组成麒麟醒狮巡游队进行巡游,成为全镇的盛事。

2 探索新型发展模式,文商旅结合

作为南沙传统文化保护最为集中的区域,黄阁镇一方面联合文物修缮公司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加强考察学习并不断摸索尝试。

为什么将祠堂打造为麒麟文化展示馆?对此,黄阁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幸文君说:“麒麟文化已在黄阁传承数百年,但一直缺乏对外展示的平台,如此打造是水到渠成。”就全镇规划来说,要打造一条文化古街少不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建设,而从所在位置和人气来说,瑞辉麦公祠都是最佳选择。麒麟文化展示馆作为黄阁镇祠堂活化的典范,既让历史文化“活”了过来,也让祠堂“活”了过来,结构变化不大,内部却已焕发新生。

不过,新快报记者注意到,瑞辉麦公祠地处居民区,其内部设施较为老旧,照片褪色、物品积灰的情况也十分常见,整体呈现上比较单调,互动性不足……对此,黄阁镇曾多次派人前往佛山考察祠堂活化的商业模式新思路,如联合餐饮、民宿、文创等打造聚经济、聚人气的文商旅古街。“公益性和商业性的有机结合,能够展现文物更多价值,让祠堂被看见。”幸文君说。

黄阁镇文化底蕴深厚,镇内有市级文物1处、区级文物登记点49处、历史建筑7处、传统风貌建筑27处、省级传统村落1个、市级传统村落2个。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祠堂,黄阁镇还把乌洲山碉堡和公园建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0多岁的小虎岛人民公社礼堂也得到了修缮保护,作为南沙区现存最为完整、面积最大的公社礼堂,依托广州市“老城新生”伙伴计划,打造为集艺术交流、展览展示、创意创作、群众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场地。许多居民直呼:“感觉回到了小时候!”

“黄阁的历史古迹虽然是南沙区最为集中的地段,但相对佛山等地来说还是较为零散,地理位置也不占优势,不可能照搬其他地方的打造模式,我们要借鉴思路再形成统一规划。”在幸文君看来,独木不成林,单个祠堂的活化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联动发展,同时由于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循序渐进,不能触及文物保护的红线。

【知多D】

南沙这些祠堂值得一逛

大井张氏宗祠:位于南沙区黄阁镇大井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南沙现存规模较大、保留了清代风格的祠堂建筑。20世纪30年代是抗日秘密据点,是黄阁第一个抗日战争宣传阵地。2016年8月公布为南沙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乐耕公祠:位于南沙区南沙街塘坑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木雕细致,部分壁画重描着色,清代建筑风格突出。2016年8月公布为南沙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现为书画社所在,其内为书画室。

朱文庆公祠:位于南沙街塘坑村,始建于明末。红砂岩石檐柱,壁画重描着色,清中期建筑风格突出。2016年8月公布为南沙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现为曲乐社所在。

丛芳公祠:位于南沙街板头村,三间二进,祠堂石雕装饰、木雕细致,图案丰富,是南沙现存规模较大、清晚期建筑风格突出的祠堂建筑。2016年8月公布为南沙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现举办点灯、宴席等传统活动较多。

【声音】

大湾区内多交流,让宗祠文化守正创新

“南沙拥有两个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沙妈祖信俗、黄阁麒麟舞,还有南沙水乡婚俗、南沙赛龙艇、广州咸水歌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其他区级非遗项目共21项,它们反映南沙的民俗文化,也往往在祠堂等文化平台加以呈现。”南沙水乡婚俗非遗传承人黎月欢介绍,由于南沙本土族群大多是疍家水乡移民,来此的历史不长,所以祠堂不多,各姓广府宗祠大大小小共有30余座,主要分布在黄阁镇与南沙街。除了教育、文化方面的功能外,黎月欢特别提到祠堂在婚庆方面的作用。她说,南沙水乡婚礼往往安排在祠堂进行,“除了传统婚俗的一般仪式,如跨火盆、三拜礼、结发礼、合卺礼、宣读婚书、敬茶礼等,还会加上一些南沙水乡特色的环节,如游龙戏凤(共渡水上婚艇)、吃撑粉(南沙非遗小吃疍家糕)等”。

“在祠堂办婚礼有很强的仪式感,在乡亲们的见证下,新人对婚姻更有责任感。”黎月欢告诉新快报记者,南沙人还有认契爹、契妈的习惯,上契仪式也常在祠堂里进行。

“历史建筑要活化,一是要以自身固有的本土文化为基础,二是能吸收外来文化作为滋养及补充。”著名学者梁凤莲认为,南沙天赋水上文化、海洋文化,如今又成为大湾区的前沿区域,在《南沙方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引领下,南沙人正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新定位新使命向未来之城进发。在这个过程中,南沙人可以多与大湾区各大城市交流,让宗祠文化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翠珍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新闻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陕西时报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